《dzdlq文集》 这些天一直在被感动着 5月12日2点30分左右,我正在办公室工作,突然觉得有些头晕,甚至有呕吐的感觉,向窗外看了一眼,有树作为参照,仿佛办公楼是一辆行驶的车,不过一会就好了,也没有当回事,以为中午没有休息好呢。过了一会,听同事说可能有的地方地震了,我急忙打开大众论坛,确实有人说地震了,也没有太当回事。 晚上,回到家,看到新闻联播,温家宝总理正在飞往四川的飞机上发表讲话,他表情凝重,不时低头看书面讲话稿,心想一向口才很好的温总理今天这是怎么了,当时没有想到地震这么严重,伤亡这么大。 再后来,随着中央电视台的滚动播出,温总理出现在四川汶川聚源中学的抢救现场,看到倒塌的校舍,触目惊心的救人画面,才意识到地震的严重。而后,在家有时间就眼睛紧盯着电视,看了中央1台看4台,看完了4台,就看四川台,要不就浏览山东卫视或者重庆卫视、陕西卫视,到了办公室就从新华网、凤凰网、搜狐网等各大网站浏览汶川地震救援的进展情况。 从电视画面上,看到温总理忧心如焚地在救援现场,对着被困的学生喊话:“我是温爷爷,你们要坚持住”看到他从废墟中捡起学生的书包,面色悲怆,看到他马不停蹄地在临时搭建的帐蓬里、在火车上召开紧急会议,看到他乘冲锋舟赶往下一个重灾区,看到他不停地向救援的部队和群众喊话“现在救人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努力”看到他因为有许多重灾县由于交通、信息中断,而不知道人员伤亡情况时,一向温和的他发火了“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看着办!”、“我要的是十万群众的安全,这是命令!”他讲“需要多少解放军,我们就调动多少解放军;需要什么物资就调用什么物资”正是由于温总理的果断和对灾情的充分估计,才在全国范围内不停地调动海陆空三军、武警部队、消防部队和大量的医疗队,从而为抢救更多的被困群众赢得了宝贵时间。看到头发斑白、年届65岁的他在瓦砾丛生、余震不断的一线坚持几昼夜,又是开会,又是向群众喊话,又是向救援队伍鼓劲,甚至手臂流血了拒绝医护人员为他包扎,为此我经常哽咽着抹泪。后来看到网友说把温总理作为200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有人关切地呼吁温总理要注意休息,连一些境外新闻媒体也发表了大量高度赞扬温总理身先士卒和中国政府救灾有力有序有效的言论。 在温总理在一线指挥的同时,胡锦涛同志在北京运筹帷幄,连续召开两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全面抗灾工作进行部署,要求各地各部门把抗震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大局,迅速行动起来。中央、政府各部委从各自职能出发,不断增派人员、增拨救助款,调用紧急物资,一时间中央、政府各部门主要领导人云集四川,有的网友说“大半个国务院在四川”一点也不夸张。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胡锦涛同志乘机飞往四川灾区,他下飞机伊始,与温总理深情有力的一握成为媒体关注焦点,两位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深情一握,昭示着中央领导在大灾大难面前的坚强团结,彰显了中央抗震救灾工作必胜的信念,给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胡总书记一到灾区,马上召开会议,了解一线情况,驱车深入救援现场,看望部队官兵,慰问受灾群众,他在废墟上不顾余震的危险坚持向救援队伍讲完话,他不顾在险象环生的狭窄道路上驱车向大山深处挺进,他满怀深情地亲吻身边的男孩,他走进帐篷躬身安慰因失去亲人而恸哭的群众,这一切无不让人体会到国家领导人以人为本、情为民所系的执政理念。 灾情信息的高度透明感动了国人,感动了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也感动了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人民。一时间,人们的心被高度凝聚起来了,世界仿佛成了一个和谐大家庭。一对刚刚举行完婚礼的小夫妻双双献血,吃低保的老大娘捐出了刚刚领到的20元钱,稚嫩的孩子捐出了积攒一年的压岁钱,一对老夫妻捐出了他们一年的生活费,身为残疾人的邰丽华和她的伙伴们捐出了演出得到的巨款。一台“爱的奉献”主题赈灾晚会,把文化艺术界、新闻出版界、体育界、企业家的人们凝聚到一起,看到他们纷纷把一包包善款投入捐款箱,高举一张张巨额捐款单,充分表达了“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的境界。港澳台同胞踊跃捐款、捐物,派出救援队伍。国际上,俄罗斯、巴基斯坦等国的救援物资一批批运抵灾区,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救援专家直抵灾区,国家不分大小强弱,援救钱物不分多少,患难见真情,一个个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助之手,仅仅这份情谊,就十分令人感动。 每逢大灾大难,人民子弟兵总是义无反顾地冲上前,他们不亏是最可爱的人。道路不通,他们就手提肩扛着物资跋山涉水第一个到达灾区,空军战士更是冒险从5000米高空纵身跳向地形复杂的地区;工具不便,他们就用双手挖出埋下废墟里的人;地震发生时正在做剖腹产手术的医生没有丢下产妇不管,医护人员有的一天做手术数上百例;还有许多当地失去亲人还坚守岗位日以继夜工作的警察、医生和干部。 生命的顽强也时时令人动容。当过了“72小时黄金”抢救时间,仍然被救出来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不断给救援队伍和电视机前的观众以极大的欢喜。当你看到躺在担架上而仍执意给解放军叔叔敬队礼的孩童,当你看到刚救出的青年男子张口说“可乐”紧跟一句“冰凉的!”当你看到在废墟下仍镇静自若说“我知道你们会来救我的”的青年女子,当你看到靠吃纸喝尿而坚持140多小时被救的群众,不能不被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强的信念所感动。 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画面,在此不再赘述。坐着说,莫如起来行,我和同事一起为灾区人民捐献了钱物,甚至鲜血,昨天下午和机关的领导和同事们一起参加了为灾区死难者默哀三分钟的仪式,表达了对死者的充分尊重。我们相信,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深入和重建家园的开始,还会有更多让我们感动的事情发生。让我们祝福我们的祖国、祝福我们的人民尽快从灾后的阴霾中走出来,不断创造新的生活。    5月20日 让读书溶入生活 近日,从旧书摊淘到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领导者必读书手册之名人的读书生活一书,此书系常万里主编,书的体例分“中国篇”和“外国篇”“中国篇”从古代的思想家孔子、政治家秦始皇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毛泽东、文史学家王运熙;“外国篇”从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到法国哲学家萨特、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共介绍古今中外425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等卓有成就者的读书生活。通过阅读本书,不仅领略到他们非凡的成就和风采,而且领悟到他们成功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把读书溶入了生活。勤于读书、善于读书、学以致用是他们功成名就的基石。 读书是一种嗜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伟大领袖毛泽东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总理温家宝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 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皮绳都翻断三次,即“韦编三绝”论语述而中提到他“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坦言:“治学是从政的基础,是为从政服务的。做学问就要乐在其中,乐此不疲,自得其乐,其乐无穷。”巨人传的作者——法国文学家拉伯雷说:“没有什么比读书更令我感到快乐,它让我像巨人一样丰硕,无所畏惧,巨人使人畏惧的,不仅是他的身躯,更应是它那广博的知识。” 读书是一种境界。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使人站得高、看得远。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西・塞罗说:“无知是智慧的黑夜,是没有月亮、没有星星的黑夜。”著名学者王国维用诗词比喻读书治学的三个境界:一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杜甫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用来比喻作学问,也是非常恰当的。 读书是一种目的。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听从孙权劝告,发奋读书,致使都督鲁肃大为惊奇,故有“刮目相看”之说,连不可一世的关羽也死于他的手下。北宋政治家赵普当宰相后,听从宋太祖劝告,认真研读论语,从而处理政事的能力不断提高,甚至对宋太祖说:“臣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这就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来历。周恩来少年即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当然读书还有功利在里边,古代劝学文唱道:“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黍;安居无需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至今经常听到人们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学,因为读书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出路。 读书贵在能进能出,把书读活。古有孟子主张:“尽信书,不如无书。”当今有陈云忠告:“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陶行知嘲笑读古书的人:“既是死读书,又是读死书,终于读书死,只是一种废物。”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明清之际著名学者顾炎武自小立下大志,要走遍天下、读遍天下书,45岁时,已经读完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书籍几万卷,还读完了地方府县志一万多卷,在家乡四周,几乎找不到他没有读过的书了。千古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出自他口。 读书要讲究方法。诸葛亮与当时至交好友博陵的崔州平、汝南的孟公威、颖州的石广元和徐元直经常一起探讨学问,其他四人读书都“务于精熟”而唯独“亮独观其大略”读书不求细枝末节,从而提高效率,使诸葛亮的见识比其他四人更为广阔,也使得27岁的他“未出茅庐便已知三分天下”从而致使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相佐,最终建立蜀汉政权。古人总结出诸如读书要“从厚到薄”以及要“眼到、口到、心到”等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为人所借鉴。 当然读书也是一件苦差事。不知是哪位厌学的学子作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古人读书可以“头悬梁,锥刺骨”、可以“凿壁偷光”甚至“程门映雪”正如古诗所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活到老、学到老,让读书溶入生活,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对蔡秋芳主委看望许兰荣同志的回忆 蔡秋芳主委英年早逝,令人痛心。追忆她的生前事迹,缅怀她的领导风范,对勉励后人,激励来者,颇有裨益。 2003年5月下旬,原德州市人大副主任、社山东省委常委、社德州市委主委许兰荣同志因癌症复发住进市人民医院干部病房进行治疗。社市委副主委钟玲、李忠印及市委会班子成员、部分知情的社员不断前来探望,两名机关驻会干部更是天天轮流值班。眼见许兰荣同志的病情不断加重,社市委经市委统战部主要领导同意后,将许兰荣同志的病情报告社省委。 6月10日下午,原山东省副省长、社中央常委、社省委主委蔡秋芳同志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在社省委秘书长郭新民、组织处处长王博同志陪同下,风尘仆仆地专程来德州看望许兰荣同志。    蔡主委在中共德州市委书记黄胜,德州市政协副主席、德州市委统战部部长陈建国及社市委副主委钟玲、李忠印等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到德州市人民医院许兰荣同志的病榻前,她紧紧握着许兰荣同志的手,亲切地说:“我代表社省委向你表示亲切的问候,希望你不要挂念工作,要积极配合医院治疗,安心养病,争取早日康复!”许兰荣同志仰卧在病床上,激动地对蔡主委说:“感谢你在百忙之中来看望我,我一定不辜负领导和组织的关怀,树立信心,战胜病魔,请大家放心!” 在医院,蔡主委还向医院领导、大夫询问了许兰荣同志的病情,并感谢大家对许兰荣同志的精心治疗和照顾。随后,蔡主委与市委书记黄胜、副书记兰忠良、统战部部长陈建国等领导同志在德州大酒店会议室就德州九三今后的工作进行了会谈。蔡主委还亲切接见了社市委机关驻会干部,并嘱咐我们在许主委病重期间,要紧紧依靠市委统战部,把工作做好。蔡主委特别提出:“德州这几年在发展民营经济工作方面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要组织专家进行调研,提出有深度的调研报告。”蔡主委临走时,还与德州市领导及社德州市委的其他有关同志在德州大酒店门口合影留念。 6月27日,许兰荣同志带着组织和领导的关心,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人世,省委组织部、统战部、社省委分别发来唁电,并送了花圈。市五大班子主要领导同志及社会各界干部群众300多人参加了许兰荣同志的遗体告别仪式,对许兰荣同志的一生作了很高的评价。 社德州市委对蔡主委关于对德州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的指示非常重视,专门召开会议,安排得力社员进行调研,最后提交了题为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深度调研报告。其时,正值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山东省八届五次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社省委将该文编入九三学社山东省委参政议政、建言献策专集,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 九三何其有幸,又何其不幸也!有幸的是两位九三女领导人不负重望,成为道德事业楷模;不幸的是正值她们年富力强,本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之际,无情的病魔夺去了她们的生命,使我们一想起她们就痛心不已。我们一定要继承她们的遗志,化悲痛为力量,把九三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我与张晓教授的忘年 2002年5月,根据工作需要,我由德城区委组织部调到九三学社德州市委机关主持工作,并加入九三学社,成为具有双重身份的一名党派机关干部。几年来,我与社员们广交朋友,建立了浓厚的工作和私人情谊,年届八旬的德州学院张晓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张教授和许多许多知识分子一样,经历坎坷,他1925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沙城,亲历了抗日战争、北平解放、反右斗争、“文革”、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他于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世界史专业毕业后,先后在山东大学、平原师范、恩城中学、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学院工作,1982年10月加入九三学社,现在德州学院离休。与张教授的初次见面是我到机关后不久的一次社内老同志座谈会上,当时我市九三学社成员只有30多人,其中离退休的就有13名。那次活动他很准时来参加了,他给我的印象是面容清瘦、双目有神、态度谦和、待人友善。 那年暑假期间,为了加强社员的联系,我想组织社员集体旅游,但由于社里经费有限,就得社员自费,由于是初次搞这类活动,不知道社员是否愿意参加,最后定的是到聊城一日游。结果出乎意料的是连社员及家属居然组织了近三十人,张教授和老伴也参加了。聊城是个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年近八十的张教授和我们一起游览东昌湖公园、山陕会馆,参观孔繁森纪念馆,还登上了光岳楼,每到一处,他兴致勃勃,尤其是对文史方面的人和事感兴趣,他给我们介绍傅斯年、季羡林、范筑先等聊城名人,使我们对聊城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了更深的了解,他老伴何蒲英阿姨也拿着相机不失时机地拍照。 2003年春节后,我向张教授拜年时顺便提到:“你老是搞文史的,能不能抽时间写一写我们德州九三的史料啊?”他爽快地答应:“好,我试试吧”几个月后,他乘公交车来到机关,送来了他的文稿。一看,是他一笔一划写的洋洋洒洒达7000多言的走向民主党派的行列一文,文章写了他早年求学、工作的一些经历及在不同时期的思想,通过思想历程的变化最终选择了加入九三学社,他在文中写道:“我为什么最终参加了民主党派呢?我想自己虽趋年老还愿在余年发挥些余热。一个诗人曾写道‘夕阳无限好,何必惆怅到黄昏?’我应有个组织依靠。”文中还提到“文革”时期他在山东大学工作期间,与山东早期九三知名人士陆侃如、冯元君的交往,史料弥足珍贵。后来,我亲自将文稿打印电传至社省委机关刊物齐鲁社刊,不久刊登了出来,收到刊物后,我又专程给他送去五本,他十分高兴,说要送与亲友共享快乐。后来,他又陆续写了几篇回忆他伯父家大哥效孟(在台湾病逝)的文章,我也帮助他打印,寄给有关报刊。 在聊天中,我知道他尽管八十高龄,但仍然每天读书不辍,而且经常出入书店、书摊买书、淘书。他领我参观了他的书房,书架上、桌子上、床上到处是书,有数千本图书,既有学术性强的图书,也有当前书市流行的图书,很多书上有他写的批注,而且有许多是近期看过的,可见他的读书量有多大。他还订阅了中国老年报、老干部之家等报刊。因为我平时也非常喜欢看社科、文史、人物方面的图书,他就说你喜欢看,随便挑就行,我也就不客气地挑了四、五本书,如关于陈独秀、鲁讯、梁漱溟、沈从文等人的传记或者相关著作。后来,我每次还书,同时再借几本“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把我的好书百年国士(一套四本)、许德珩回忆录等给他捎去,去了我们就交流一下读书的体会,我们成了名符其实的书友。他的老伴何阿姨退休后在操持家务之余,不顾年老体弱仍抽时间撰写出版了长达8万多字的自传体纪实作品---我的回忆一书,张教授亲自撰写了前言。张教授还赠送给我一本,并郑重地签上他和何阿姨的名字。 有一次,张教授说家里有一些图书不常看了,是否通过社里捐给学校。我就建议他把书捐给德城区图书馆,因为我到该馆考察一个入社同志时听馆长说由于区财政困难,基本不拨购书经费,致使图书馆藏书少,不能正常开展业务。他欣然同意。经我联系,图书馆分管业务的周馆长和我们的社员齐艳军一起到张教授家举行了捐书仪式,给张教授颁发了捐书证书。张教授捐出100多本图书,其中有精装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和斯大林全集,周馆长连连称赞说这种版本的图书现在很难找到,很有价值。当时德州日报的记者也去了,并以图片形式予以报道,起到良好社会影响。当时在交谈中还了解到,他老伴何阿姨爱好利用收集的各种树叶(干燥压平)和布头之类制作很有创意的贴画,如三个和尚没水吃、北雁南飞等,栩栩如生,叹为观止。报社生活版的记者获讯后专程前去采访并予以报道。前后不到一个月,张教授和老伴都上了报纸,一时在德州学院传为佳话。 每年市政协会议召开前,我们都发动社员积极撰写提案。由于张教授曾经是德州市(县级)政协委员,平时关注国家大事,经常看书看报看新闻,所以每次都写好几份提案,而且针对性也比较强,如反映离退休干部指定看病医院少不方便、建立扫雪机制、文物保护、城市管理等都被市政协立案,并得到答复。张教授对社里安排的事都非常认真地去做,如缴纳社费、对捐资助学活动捐款从不落后,今年还参加了社中央组织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社史知识竞赛”活动,看到他和其他老同志为了核对一个答案反复查找资料的认真劲,令人肃然起敬。 张教授家住三楼,有时我去以前先给他打个电话,所以每次到时,楼道的防盗门已经提前打开了。去年,他要到北京工作的儿子那里住一段时间,他就事先打电话告诉我,回来后他又及时通知我。有时他还怕我星期天到他家去时没人,他就提前打电话告诉我说他星期天要到旧书市场淘书。一个老者这么无微不至地为他人着想,使我非常感动。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九三学社高不可攀。但我感觉,九三学社更多的是集中了像张教授那样一批知识分子,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谦虚好学、求真务实、忧国忧民等优秀品质,与九三人为伍无怨无悔。 学习《人品至上》一书的体会 最近,学习了由罗旭东编著的人品至上这本励志精品书,感觉收获很大。下面,我主要从“诚实守信”和“负责,从不为自己找借口”两个方面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关于诚实守信 我们从小受到的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说当个好孩子要诚实,不说谎。等到大了以后,学习到了孔子的“言必行,行必果”等格言,还知道了“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名言。进一步明白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人品至上书中比喻“诚信的品质如同沙漠中的泉水,黑暗中的明灯,弥足珍贵”又说“信守诺言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因素,它对赢得人心、建立相互信任至关重要。我们应该谨慎许诺,甚至轻易不许诺;;但一旦许诺,就要尽力信守诺言”这不能不让我们联想到古代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 商鞅“徙木立信”一事,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开始变法之前,怕百姓不信新法,于是采用了“徙木立信”的小策略: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为此,宋代改革家王安石作了一首题为商鞅的诗:自古驱民在信诚, 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 商鞅能令政必行。 毛泽东在1912年6月湖南省高等学校(后改为省立第一中学)读书期间,曾写作文商鞅徙木立信论,赞扬商鞅及其变法,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受到了当时的国文教员柳潜(前清秀才)的极力赞誉:“才气过人,前途不可限量”并作了150字的评语。无独有偶, 最近大众日报有一篇人文管华诗的长篇报道,说的是我们夏津老乡、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我国海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管华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人生成长的道路,所受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系统教育、社会感化教育。这些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虽然是孩童时期,留下的却是终生的记忆。我出身的家庭呢,不是很富裕,也不是很贫寒,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感觉受益最大的是,受到了农民那种勤劳朴实性格的长期陶冶。直到如今,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真诚。王蒙先生也给我写了两个字“真诚”真诚是我对人、对事、对物、对事业的宗旨,也是我交友、科研的原则。”诚实守信,古今一理,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如果不讲诚实信用,还是套用孔子的话,就是“言而无信, 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说如果你这个人不讲信用的话就没法跟你打交道,实际上这句话对于政府来讲它的份量更重,政府要想让老百姓信任自己,就必须执政为民、取信于民。否则,就不可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关于“负责,从不为自己找借口” 说起负责,我们经常提到的是“在其位,谋其政”要么是大胆负责,或者是勇于负责,敢于承担责任,还有“责任重于泰山”、“国家家兴亡,匹夫有责”等名言警句。我们还经常参加干部考察,撰写考察材料时往往有一部分要写某个干部是否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等。 人品至上书中对负责的定义是:“负责,就是要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接受的任务承担责任,而决不推卸”并从“工作本身就意味着责任”、“责任体现在工作的每一个细节”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在这个位置上就要负责任,说的是:1978年4月,罗瑞卿将军复出,任军委秘书长。海军经报华国锋主席同意,拟于旅顺举行有几十艘军舰参加的海上大演习。其时,罗瑞卿正在住院。海军参谋长到医院将演习计划及华国锋意见告诉他,他说:“我不同意。一、大连离苏联、日本这么近,会造成国际影响,你们考虑没有?二、我是军委秘书长,这么大的事,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才报告我?”海军领导呐呐而退。华国锋知道后对海军领导说:“这事你别管我,我来管。”海军继续准备演习。罗瑞卿了解情况后,立即将自己的意见玻璃瓶报告华国锋和邓小平。邓小平指示:“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大连演习不能搞”华国锋闻之默然。郝治平问将军:“你刚出来工作,就把最高领导得罪了,你不害怕吗?将军坦然说“怕啥?无非是再打倒一次。把我放在这个位置上,我就要负这个责任”在这里我们感觉到:“这句话并无深文大义,乍听很平常,但细品起来,却觉得非同凡响,字字千钧,掷地有声。在这里,人们进一步看到,劫后余生的罗瑞卿比‘文革’前更加坚强,更加无私无畏,更加重视自己对军队、对国家、对党、对人民应负的责任。” 最近还看到一份材料,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批评西部大开发中的某些公仆时说:“管理科学学得不够,先拍脑袋,这事先这么干,问他有没有问题,他说没有,出了问题他拍大腿,我怎么没有想到,最后拍屁股走人了。”这是批评的典型的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 联想到温家宝当选总理后在第一次答记者招待会时,引用林则徐的话:“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只要是为了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就不计个人得失尽心尽力去做好,充分体现了他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我们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和一名普通机关干部,也应该像孔繁森、郑培民那样,也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入手,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做好一个公务员应尽的义务。 真情与真诚 最近看到几则消息,颇有感触。 一是,温家宝总理看望学界泰斗——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时,送给季老一幅有激光“刻印”的他和季老在一起的水晶玻璃画像。温总理对季老说:“这上面还刻了一句您最喜欢的话:真情。您常讲做人要真情、真实、真切。” 季羡林对答:“对,‘三真’是我做人做事的原则。”二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中国海洋大学校长、我国海洋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管华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我是一个农家子弟,我感觉受益最大的是,受到了农民那种勤劳朴实性格的长期陶冶。直到如今,时刻提醒自己,做人要真诚。王蒙先生也给我写了两个字“真诚”真诚是我对人、对事、对物、对事业的宗旨,也是我交友、科研的原则。” 无独有偶,著名作家、百岁老人巴金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们祖国和同胞我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来表达我的感情。”他晚年最为重要的作品随想录被誉为是一部“讲真话的书”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文学评论家陈丹晨说:“巴金不是完人,也不是英雄,但他是一个真诚的人。他的伟大就在于真诚。” 真情、真诚是他们做人、做事的原则,是他们人生的共同感悟,也是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俗话讲,人心是一杆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听到诸如以情动人、以人心换人心、将心比心,或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等话语,说的就是对人要动真情、要真诚。因为人是需要交流的,有时党的干部还要带着目的去做群众工作,所以无论是写文章,还是做思想政治工作,都不能不熟悉这些基本的道理,否则群众或者读者就不会买你的帐、就会不领你的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胡锦涛同志对党的领导干部反复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执政能力最根本的就是要有牢固的群众基础,能够赢得人心。这就要求我们的干部一定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群众工作,要善于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群众着想,实实在在为群众办事。对于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要尽力帮助解决,并抓紧落实;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说明原因,消除误解。我们各级干部只有真正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把工作做深做细做透,才能够真正得到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充分尊重和保障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使绝大多数群众受益的,或者得不到绝大多数群众理解支持的,坚决不要做。 真情与真诚是我们每个人做人、做事的法宝。 民主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得人要法,莫不选贤任能。毛泽东在谈到用人时指出“我们民族历史中从来就有两个对立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贤’的路线,一个是‘任人唯亲’的路线。前者是正派的路线,后者是不正派的路线”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任人唯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在选人用人上一直存在着诸如“个人专断”、“由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 “干部带病上岗”等弊端,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腐败问题,对党的事业以及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吏治腐败是最大的腐败。早在1945年,在延安的窑洞里,当毛泽东问来延安考察的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有何感想时,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官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毛泽东笑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在用人方面的经验教训,确立了正确的组织路线,更加重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设。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他还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江泽民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就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对干部工作做出的制度规定,它是在暂行条例运行七年的基础上,吸收了近年来各地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成果,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将这些成果固定下来,在干部选拔任用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扩大民主、强化监督等方面,作出了更科学、更严密的规定。条例通篇贯穿着民主与科学的时代精神。 条例在选人用人标准上,提出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坚持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最重要、最根本的要求,同时明确了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作风、领导能力和业务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等六条具体标准。在选拔程序上,对干部的推荐、考察、酝酿、讨论决定、任职、降免职、辞职等各个环节,都做出了严格规定,有很强的内在逻辑性和现实针对性。在扩大民主化上,肯定了扩大民主的基本方向,并之成为一种运行规则,贯穿于干部选拔任用的各个环节。在严把民主推荐关上,规定及时把推荐的条件、人选范围和注意事项向群众公布,使之掌握评价推荐干部的标准条件。合理确定参加民主推荐的人员范围,既扩大参与面,又具有代表性。充分尊重民意,对多数群众不赞成的,不能列为考察对象,同时又不简单以票取人。在严把考察关上,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从不同侧面了解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各个方面,特别是对干部的工作实绩进行科学分析,关键看其是否认真实践“三个代表”要求,是否得到群众认可。严格落实考察预告、差额考察等制度,不搞“突击考察”、“神秘考察”在严把公示关上,将监督关口前移,在一定范围内发动社会各方面人员参与,获取多角度的真实情况,减少用人上的失察、失误。在严把讨论决定关上,规定要善于集中各方面的意见,对拟任人选的情况议深议透,提高识人用人的准确性。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确保与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在严把试用关上,规定重点抓好干部试用期满的考核关。对不适应拟任岗位的,取消其任职资格。 条例充分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这对推进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进一步激发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营造激励竞争、崇尚实干的良好氛围,促使更多政治清醒、求真务实、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相信,随着条例的贯彻落实,一个万紫千红、人才辈出的局面就要到来了。 亲切的关怀殷切的期望 最近,温家宝总理和胡锦铸总书记先后专程看望了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著名学者季羡林、科学家钱学森和社会学家雷洁琼三位老人,表达了全社会对他们的亲切关怀和良好祝愿,同时还听取了他们对国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建议。 著名作家郁达夫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散文选集怀鲁迅)季羡林、钱学森和雷洁琼等老一辈著名学者、科学家、社会活动家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在百年人生的旅途上,经过不懈努力,都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国家做出了重要贡献。胡总书记、温总理代表党中央、国务院看望他们,充分显示了全社会对他们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他们的敬仰和对知识的尊重以及对杰出人才的渴求。 钱老在病榻上对温总理坦诚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温总理也坦率承认:“我们的教育还有些缺陷” “全面培养人才,这个意见我将带回去和有关部门研究。” 社会上对钱老的建言反映强烈,一致认为,这些年来,我国大学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一股单纯追求大学占地多、教学楼层高、校园美、招生多的不良倾向值得注意。著名教育家梅贻琦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时多次阐述“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师资为大学第一要素”等办学至理,并积极延聘国内国际著名学者来校执教。他认为: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反思我们的教育,为什么诺贝尔奖与中国人至今无缘,也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教训吧。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当年,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一篇隆中对廓清了形势,预见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延安时期,著名女作家丁玲出狱到达陕北保安时,毛泽东在临江仙赠丁玲同志一诗中,赞誉她“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丁玲的高度评价和对她的殷切期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从美国学成意欲回国,一位美国海军将领曾说:“我宁可把钱学森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钱学森至少值五个师的兵力”钱老作为我国“两弹一星”和航空事业的奠基人,岂止五个师的兵力可比。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当前,我们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迫切需要千千万万个各个方面的杰出人才,因为他们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 归去来兮胡不归 曾几何时,国人兴起一股“出国热”为达出国之目的,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靠“头悬梁,锥刺骨”个人奋斗者有之;靠亲朋好友助一臂之力者有之;靠倾家荡产背水一战者有之;靠攀附外国阔佬圆梦者更有之一时间,出国者如过江之鲫,仿佛国外遍地黄金,人家的月亮就真的比咱圆、比咱亮。 当然,出国者不乏有志之士,他们出国是为了学到发达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生产管理方式“借他山之石”归来更好地为祖国“攻玉”远的如二、三十年代赴法勤工俭学的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稍近的如建国初期放弃国外舒适的生活,毅然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参加建设的李四光、钱学森,还有在德国取得电子博士学位的女科学家韦珏等,莫不如此。他们不仅可钦可敬,还值得我们更好地学习。 令人不齿的是有那么一些人,一提起出国,他们往往垂着三尺的涎水,可谓向往之至。不仅如此,还要抱怨自己生不逢时,谩骂国人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只有换换“洋种”才行。岂不知,外国的天上也不会自动掉馅饼,人家只所以有今天,也是靠若干代人的艰苦奋斗,不会欢迎那些去坐享其成吃“白食”的人。某些国家的物质生活固然丰裕,但有它自己独特的价值观、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并非人人去了都能适应得了。特别是一些艺术家,他们艺术的土壤在东方,到西方人家根本就不买你的帐,因此就惆怅、就孤独、就茫然不知所措,甚至自杀。 有的人认为,只有在国外,利用先进的实验设施才能取得大的成果。不错,有不少的华人科学家是某些科研尖端上的排头兵,甚至还有人得了诺贝尔奖,为祖国了荣誉,但不可否认的是有些科学家没有出国也同样取得了巨大成绩,如“两弹”元勋邓稼先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的条件下,与同事们不也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吗? 由此可见,在国外固然能取得某些成就,在国内也并非无所作为,关键是能否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土壤。让我们对那些至今仍踯躅于异乡他国的游子呼唤:归去来兮,胡不归? 作者 戴连强 劝君苦读无字书 毛泽东早年曾说:“读书,不但要善于读死的书,而且还要善于读‘活’的书本;不但要会读有字之书,而且要会读‘无字之书’。这便是群众,是社会实际和社会实践。” 毛泽东不但如此说,而且身体力行之。1917年他同萧子升、萧蔚然一行三人历时月余,徒步近千里,走访了湖南五县,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及各处风俗人情,写下了许多“游学”笔记,人们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现代名作家沈从文在自传中写他早年:“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正因为他对丰富的社会生活这本“大书”读得如此之好,他才能用如花妙笔描绘塑造了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生活画面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其实我们的古人也很重视读“无字之书”司马迁曾“耕牧河山之阳,”并且“二十而南游江淮-----”归后又奉命出使各地,侍从武帝游历了更多的地方。丰富的生活阅历、扎实的史学功底使他给后人留下一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清著名学者顾炎武游学二十余年,所到之处,无不寻求,对证史书,查漏补缺,校正谬误,写成名篇日知录,开一代求实学风。 读“无字之书”不惟中国人为然,伟大的俄国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堪称典型,他出身贫困,早年失父下丧母,被迫流浪“人间”底层社会成了他真正的大学。正是这所“无字之书”的大学造就了他,使他成为无产阶级文艺的最杰出的代表。 相反,历史了也有不少人闭门求学,博览群书,虽皓首穷经而无所成就。也许鉴于此,陆游告诫子孙“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参加社会实践,了解国情,到工农群众中去学习,这就是读“无字之书”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作者 戴连强 党和人民也是有眼睛的 最近,一个叫王顺友的普通乡邮员的名字在祖国大地上广为流传。王顺友,一个剿匪老革命的后代、普通的马班乡邮员,在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这个1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牵着马儿驮邮件,长年穿走于海拔4000多米的崇山峻岭,一周走上600多公里,一干就是20年,一走就是26万多公里,独自一人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工作条件下将邮政普遍服务延伸到一个个偏僻乡村、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大山里的千家万户。他的事迹既平凡又伟大,他忠诚、敬业、勤奋、奉献、乐观的精神感人至深,被国家人事部、国家邮政局授予“全国邮政系统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在一次事迹报告会上发自内心地说:“党有眼睛,看到我是普普通通的乡邮员,在山里没有人知道,但是党知道了。党是有眼睛的,会看到你的;人民有眼睛,也会看到。”这句发自一个普通乡邮员内心朴实无华的话语,表达了他对党和人民的爱,也表明了党和人民对他工作的充分肯定。 党是有眼睛的,人民也是有眼睛的,党和人民对那些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出生入死、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们是不会忘记的。自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大批先进英模人物,无论是李大钊、刘胡兰、黄继光、董存瑞等千千万万个为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赴汤蹈火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还是王进喜、邓稼先、欧阳海、焦玉禄、时传祥等为祖国尽快摆脱贫穷落后面貌呕心沥血的英模人物,抑或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来的诸如张海迪、孔繁森、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一大批先模人物,高高矗立的人民纪念碑上铭刻着他们的名字,在人民群众的心目中铭记着他们的事迹。当然,更多的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的劳动者,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地无私奉献着,他们可能不为更多的人所熟悉,但在他周围的群众中,同样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同样受到尊敬。诚然,党的历史上也发生过一些波折,有不少的优秀共产党人没有死在与敌人生死搏斗的战场上,而是蒙受不白之冤,死于路线斗争、死于自己的牢狱中。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在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情况下,仍然坚信:“好在历史是人民写的”彭德怀在屡受批判的情况下仍然不断:“为民鼓与呼”他在囚禁中用写交代材料的纸笔写道:“我仍然挺起胸脯,大喊百声问心无愧”但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的政党,对历史上形成的冤假错案,一一平反昭雪,这样不但没有影响党的形象,反而提高了党的威信。 党是有眼睛的,人民也是有眼睛的,党和人民对那些窃居高位、徇私舞弊、祸国殃民的腐败分子是不会放过的。无论是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善,还是“文革”时期红得发紫的“林彪”、“四人帮”集团,还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成克杰、刘方仁、李嘉庭、胡长清等腐败分子,无论他们曾经功劳有多大、地位有多高、权力有多重,都被钉到历史的耻辱柱上了。还是陈毅同志说得好:“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党与人民在监督,万目睽睽难逃脱。”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因此每名党员领导干部和普通党员都应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牢记胡总书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叮嘱,切切实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作者 戴连强 互相钓鱼说有感 胡长清受贿案中的一个关键人物周雪华在交代问题时说过一句话,令人玩味,他说:“游鱼贪食,钓者诱之;人则皆鱼,我则钓之”他把自己与胡长清赤裸裸的钱权交换关系比喻为“互相钓鱼”他钓的是胡的权,胡钓的是他的钱,其实他一次次给胡送钱,并非情愿,他很有感触地说:“人啊,一是用针刺自己的肉很痛,二是从自己的口袋里掏钱给别人很心痛”他之所以很“心痛”地给胡送钱,是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事实上,他“生意”做得不坏,通过胡给他贷的固定资产达2000多万元,而他归还的仅有10万元。在为年仅27岁的周雪华悲叹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他看问题的“深刻”、做生意的“精明”、为人的“世故”纵观近期揭发出来的巨贪,无不符合他的“互相钓鱼”说。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但凡贪官,无不私欲膨胀,心里想的是钱、物、色,对他们而言,仅靠国家给的那点薪水恐怕连“塞牙缝”也不够,于是乎就去傍“大款”、去“吃、拿、卡、要”来个“你出钱,我办事”什么“为人民服务”啊统统置之脑后,而那些有求于他们,想“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私营企业主们、想得到领导“提拔”的下属们以及别有用图的心术不正者们,倒也乐得花钱买路,来个傍“大官”他们不在乎“一时一地的得失,”求的是“放长线钓大鱼”以期随时得到弄权者们的惠顾,办起事来更方便。无论是“钓鱼者”还是“被钓者”在金钱面前都怀一时之侥幸,而不曾想身败名裂、身陷囹圄之后果。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前辈言之切切,诲之谆谆。反腐利剑高悬,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第四次会议上振聋发聩地宣告:“在党内,决不允许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最近,人们可喜地看到,在一批贪官被依法判审的同时,那些行贿者们不也站到了被告席上了吗? 在此,劝告信奉“互相钓鱼”说的人们当诫! 镜子与绳子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说:“历史应该是一面镜子,而不是一条绳子。镜子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作为,看到前人的教训,提醒自己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绳子是一种纠缠,让过去的冤孽影响到现代人理性的思考。”他用镜子和绳子来比喻人们对待历史应有的科学态度,可谓耳目一新、语重心长。 一切有为的政治家都善于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吸取智慧,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亡,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嗜书不倦,他对“二十四史”反复阅读,一部300万字的资治通鉴竟然看了17遍,他不但勤于读史,涉猎广泛,而且善于点评,古为今用,从三皇五帝到普通的历史人物,他每有所感,辄有评说,在讲话、文章、闲聊中往往信手拈来,而且经常是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未言,闪耀着睿智的光芒。邓小平在1989年接见来访的戈尔巴乔夫时为结束中苏之间长期敌对关系而说的那句名言:“忘记过去,放眼未来”言简意赅,即刻让人有一种“拨云雾见青天”的感觉。中国与美国、日本、俄罗斯三个大国之间有着太多的历史恩怨,但政治家们从着眼于未来发展的高度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采取了“镜子”而非“绳子”的态度,开辟了历史发展的新纪元。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一个国家对待历史的态度可以彰显她的价值取向和民族未来。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对待侵略战争的态度上,作为同是轴心国的德国和日本竟然有天壤之别。最近,德国决定为纳粹时期的受害者做出赔偿,而日本却在窜改和美化侵略历史,并引起了中韩两国的强烈反对。因为勇于和诚实地面对历史,德国的国际形象得到提高;因为千方百计逃避历史责任,日本在政治上一直难以赢得别国的信任。 列宁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的必读文件之一。今年以来,中央在全党广泛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编辑了统一的教育读本,组织党员观看了大量反映郑培民、孔繁森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和反映胡长清、李真等腐败分子反面教材的电视片,开辟红色旅游线路,目的就是要求广大共产党员把历史作为一面“镜子”从中接受经验教训,时刻警示自己,牢记“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从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人生时时须兢慎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人代会参加天津代表团讨论时向代表们坦言:“我现在的心情是,形势稍有好转,尤须兢慎。兢,是兢兢业业的兢;慎,是谨慎的慎。不可有丝毫的松懈情绪。”在人代会闭幕后记者招待会开始时他又说:“形势稍好,尤须兢慎”由此“兢慎”一词一时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点击率比较高的关键词。 “兢慎”一词出自晚唐诗人杜荀鹤的泾溪诗。诗云:“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这首诗虽然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甚至很多唐诗选也不曾选入,但的确是一首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的好诗。 读史可以明智,历史上因兢慎而功成名就、因懈怠而败走麦城的人和事实在太多了。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故事非常典型,据吴越春秋载:吴王夫差兴于忧患之时,励精图治,打败了越王勾践,后来昧于安乐,怠于治国。而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叙中列举了文王、孔子、左丘明、屈原、韩非五人遭遇困厄,发愤著书,终成大器的故事。欧阳修在梅圣俞墓志铭中说:“诗穷而后工”他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还有一句名言:“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陈寿三国志记载:蜀汉大将关羽统兵伐魏,围困樊城,水淹七军,兵锋所指,无不望风披靡。于是,关羽骄傲起来,放松了对其后路东吴的戒备。结果,吴将吕蒙袭夺荆州,一代名将关羽落个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下场。上述事例的道理,与泾溪诗是完全一致的。这也难怪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向毛泽东提出被后人称为“黄氏周期率”的疑问了。 当代诗人柳青说过:“人生的路很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当前,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领导干部包括每个人都面临着形形色色的诱惑,稍有不慎,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当着毛泽东“两个务必”的叮嘱犹言在耳之际,那么多的胡长清、成克杰、李真、王怀忠们就前赴后继地走向人民的反面了,不仅葬送了自己,损害了家人,而且败坏了党的事业。 人生只有时时保持“兢慎”才不会懈怠,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始终保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才不会最终自己打败自己。 做人做事做官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时引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要立志做大事,而不要做大官”并说:“和平是大事,两岸和解是大事,中国人要重新振奋起来是大事。”表明了他虽然作为台湾在野党领袖,却有和中共一道致力于两岸和平、和解、振兴的决心和愿望。 臧克家诗云:“有的死了,他还活着”孙中山先生虽然逝世80年了,但两岸的中国人包括很多海外华人依然尊敬他、怀念他,当然不是因为他当过中华民国大总统,而是因为钦佩他“天下为公”的伟大人格和终身致力于“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崇高事业的精神。 在我们中国,由于长期受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很多人把“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在封建社会,当官即意味着发财、封妻荫子。“三年清知府,十亿雪花银”就是最好的写照。就是在今天,国家公务员招考仍然有强大的吸引力,有的职位的报考与录取比达到100:1,甚至还多,当然大多数人是想通过进入国家公务员队伍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报效国家的机会,但也不乏想借此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者。 当然任何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历史上有良知的为官清廉者也为数不少。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因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职归乡,过起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出任陕西周至县尉时,为官清廉。一天,他目睹了农民冒着酷暑割麦的情景,感慨万千,再联想到农民交完赋税后的种种困顿与悲苦,立刻挥笔写下著名的观刈麦,抒发了他那深深的“愧疚”之情:“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有愧,尽日不能忘。”戏剧七品芝麻官中的一句台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更是妇孺皆知,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 共产党人始终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无数的优秀共产党人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光辉篇章。革命烈士方志敏被捕后,发财心切的两个国民党士兵经过全面搜查一无所得后,竟然气得挥动手榴弹狂叫:“你们当大官的会没有钱?”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抱定一生不做官的宗旨,解放前曾多次拒绝了旧政府的高官厚禄。建国时期,百业待兴,亟待各界德才兼备的知名之士组建新的政府。有鉴于此,周恩来亲自到黄炎培家中去看望,敦请他担任政府公职。黄老抱定初衷说:“1946年我才68岁,已觉得年纪老了,如今72岁了,还能做官吗?”周恩来充满敬意地对这位比自己大20岁的老人说:“这不同于旧社会的官,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不是做官,是做事,是为人民服务。”一句话说得黄老动摇了几十年的人生宗旨,答应“出山”担任公职。邓小平同志第二次复出时在中央全会上深情地说:“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做官。”要做事,不要做官,这是小平同志的人生追求,也是他鲜明的革命风格和崇高品格的集中体现。但不可否认,随着党的执政地位日久,有不少的党员干部早已把党的宗旨抛到九霄云外,忘记了毛泽东“坚持两个务必”的叮嘱“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的现象时有所闻“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的叫嚣也颇有市场,成克杰、胡长清、李真、王怀忠等一大批腐败分子纷纷落马,遭到人民的唾弃。 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优秀代表郑培民同志有句名言:“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每一名共产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在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都要认清做人、做事和做官的辩证关系。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础,做不好人,就谈不上做好事;做事是做人的目的和追求,一个人来到社会上总要做点事,以实现人生的价值,做事也是做官的基本条件,不会做事的人是绝做不好官的;做官是做人做事的结果,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会被组织上信任,使之在岗位上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人做好了,官才能做得正,事才能为民所为,权才能为民所用,党的建设才能搞好,执政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 动物有时比人还可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7月12日在中国人民大学演讲接受学生提问时说:“人有时候是蛮残忍的,我在大连海洋极地馆,我看过以后他们让我留个字,我就留了‘动物有时候比人还可爱’,我们看到水族馆里面那么大的空间,鲨鱼也在那里,小鱼也在那里,和平共处,但是我们到了日俄监狱,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一看,人是残酷的。”诚哉斯言,在人类的远古时代,人们为了求生存,需要与豺狼虎豹熊罴毒蛇等猛兽进行殊死斗争,但许多史实证明,人类最可怕最残酷最凶狠的敌人莫过于人类自己,动物的确有时候比人还可爱。 在中国这块古老而神圣的土地上,有史载以来,从黄帝战蚩尤开始,多少次鼓角争鸣,多少次角逐争霸,在涌现出军事家、谋略家姜尚、孙子、孙武、诸葛亮等的背后,人类自相残杀,多少人头落地,多少人做了无谓的牺牲,真是“一将成名万骨朽”战国时期有名的长平之战,在纸上谈兵的始作俑者赵括兵败被杀、四十万赵兵投降的情况下,秦将白起以“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为名,除放回二百四十个年岁小的回国外,仍用奸计把赵国降兵全部活埋。五千年历史,无数次大小战争,成千上万生灵涂炭,哀鸿遍野。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战争死亡的军人和平民超过5500万,中国死伤人数达3500万。当然战争是为了一国、一集团之利益,还有正义、非正义之说,但终归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历朝历代皇子皇孙为了争夺皇位,实现一已之私利,他们往往不惜同室操戈,甚至残杀自己的亲爹新娘亲骨肉。秦始皇死后,其子胡亥在赵高的怂恿下,不仅杀害了公子扶苏、大将军蒙恬,还把十二公子拉到咸阳街头斩首示众,十公主也无一幸免。即便是像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的贤明君主也是靠玄武门之变,残杀了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登上皇位的。曹植的一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更是因为道出了骨肉相残的苦痛而成为千古名句。 在有些还可以称之为“人”的作为实在令人发指、骇人听闻。据资治通鉴汉纪载,吕后为了报复戚夫人及其儿子赵王刘如意,先是下令把戚夫人关在宫中永巷里,剃去头发,颈上带着铁圈,穿上土红色的囚服,做舂米的苦活。这还不够,吕后借故毒死赵王后,又下令砍断戚夫人的手、脚,挖去眼珠,熏聋耳朵,喝药弄哑噪子,把她扔到厕所里,叫做“人彘”她还不以为耻地召自己的儿子汉惠帝来看“人彘”致使惠帝从此大病一场,一年多不能起身行动,并从此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 死刑也许是人类历史的另类文明,动物永远不会对同类创造出花样百出的死刑来。古人们发明了炮烙、烹、绞、斩、凌迟,甚至抽筋、扒皮、剜眼、断足、活埋、点天灯、请君入瓮、诛连九族等酷刑,我们都熟悉的变革家商鞅、李斯被车裂而死,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遭受宫刑,梁山好汉武松、林冲脸上被刺字,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被绞死,就是意大利的布鲁诺也因坚持真理而被罗马教庭活活烧死,甚至断头台同三色旗、马赛曲一起,成了法国大革命的象征,路易十六及皇后、丹东、夏洛蒂、罗兰夫人,一个个走上短头台,一度主张废除死刑的罗伯斯庇尔,在他执政的四十七天里,有1373颗脑袋“象瓦片一样落下”在这四十七天结束后不久,他也加入了走上断头台的行列。鲁讯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几千年的仁义道德不过是“吃人”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见到的场面是敌人对革命者灌辣椒水、上老虎櫈、火筷子烙等严刑拷打无不触目惊心。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建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曾关押过欧洲国家、美国以及中国、伊朗、土耳其等亚洲国家的政治犯、战俘和平民,有“死亡工厂”之称,共有110万人在这里被杀害“死亡墙”和巨大的焚尸炉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日本侵华期间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七三一部队以活人做细菌试验等令人发指,三名日军展开“百人斩比赛”竟然在当时的东京日日新闻上刊登,充分暴露了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残酷、毫无人性。即使在文明社会的今天,在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垮台后,还发现了许多被残忍杀害的反对派的白骨累累的万人坑。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也许是人类最丑陋、最黑暗的一面,但动物伤害人类与人类自相残杀的数目及程度远不可同日而语,这也足以说明动物有时比人还可爱了。在我们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坚持的是和平崛起,在提高全民素质、尽量避免战争的同时,向动物学习,善待动物,因为人和动物都是和谐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